消失在城市中的匠人“磨刀匠”

周泽朴
2025-11-11

消失在城市中的匠人“磨刀匠”

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今天,街头巷尾那些熟悉的吆喝声渐渐远去,其中便包括磨刀匠“磨剪子嘞——戗菜刀——”的悠长呼喊。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职业,曾是中国城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磨刀匠们肩扛工具箱,走街串巷,以精湛的手艺让钝化的刀具重焕锋芒,他们的存在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R-C (7).jpg


磨刀匠的行头也极具标志性:肩扛一个长方形木箱,箱子一侧挂着磨刀石支架,另一侧系着工具袋,腰间往往还别着一个铜质或铁质的吆喝器具,行走时叮当作响,替代了部分吆喝声,成为独特的职业符号。磨刀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铁器时代晚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普及,刀具成为农耕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而刀具使用中的磨损钝化,催生了专门的修磨行业。先秦时期,已有“锻工”“磨工”之分,其中磨工便承担着兵器、农具与生活用刀的打磨任务。不过,早期的磨刀从业者多为固定作坊匠人,尚未形成走街串巷的流动模式。


R-C (6).jpg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紧密,流动手工业者逐渐增多,磨刀匠开始以游走形式服务民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京街头“有磨剪刀、磨镜者,每日街巷叫唤”,可见这一职业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磨刀匠的职业体系更为成熟,不仅工具设备得到改进,技艺也日趋精湛,成为城乡社会中极具辨识度的职业群体。


IMG_20251103_105119.jpg


说到磨刀匠的工具,主要由磨刀石、戗刀油壶抹布锤子凿子等工具组成工具小巧,但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特的功能,是匠人的重要依托。最核心的工具是磨刀石,分为粗磨石、中磨石与细磨石三种:粗磨石多为砂岩材质,颗粒粗大,用于快速打磨刀具的缺口与卷边;中磨石质地较细,用于修整刀刃弧度;细磨石则多为油石,可使刀刃变得锋利光滑,达到“吹毛可断”的效果。磨刀石通常被固定在一个木制支架上,支架底部装有防滑木垫,方便匠人在街头就地作业。


R-C (5).jpg


除了磨刀石,工具箱中还配有戗刀工具。戗刀是一块带有凹槽的铁块,内装坚硬的戗刀钢,用于剔除刀刃上的锈迹与杂质,专门处理严重钝化的菜刀磨刀的时候不可少,油壶中装的多为菜籽油或煤油,打磨时涂抹在磨刀石上,既能减少刀具与石头的摩擦,又能防止铁屑飞溅,同时起到冷却刀刃的作用打磨好后上抹布擦拭打磨过程中产生的铁屑与油污,刀具进行清洁。


9538756ac8db49fb9114f005f60fe440.jpg



旧时磨刀匠的作业方式以“流动服务”为主,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全凭“走街串巷、闻声而停”。匠人通常选择人流量较大的街巷、集市或居民聚居区作为作业点,放下工具箱后,便开始吆喝招揽生意。吆喝声是磨刀匠的“活广告”,不同地区的吆喝调式各有特色:北方的吆喝声粗犷洪亮,穿透力强,如“磨剪子嘞——戗菜刀——”,尾音拖得很长,能传遍整条街巷;南方的吆喝声则相对柔和婉转,有时还会搭配方言俚语,显得亲切自然。


puzzle.jpg


接到生意后,磨刀匠会先仔细检查刀具的磨损情况,与顾客沟通打磨需求,然后就地支起磨刀石,开始作业。打磨过程分为“戗、磨、荡、验”四个步骤:首先用戗刀器剔除刀刃上的锈迹与卷边,使刀刃基本平整;接着依次用粗、中、细三种磨刀石打磨,不断调整刀具与磨石的角度,确保刀刃锋利且弧度均匀;之后用布条或皮革“荡刀”,进一步细化刀刃;最后通过“削纸、剃毛”等方式检验打磨效果,直至顾客满意。


9369-icxmqsw3863561.jpg


磨刀匠的服务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从普通百姓到商铺店家,都离不开他们的服务。对于农户而言,镰刀、锄头的打磨直接关系到农耕效率;对于家庭主妇来说,锋利的菜刀是烹饪的必备条件;对于裁缝、理发匠等手艺人,剪刀、剃刀的锋利程度更是影响手艺发挥。磨刀的收费通常根据刀具的大小、磨损程度而定,价格低廉,多以铜钱、纸币支付,有时也会接受粮食、布料等实物抵偿


v2-4988d56fc32920a8789a34807f9b65e3_720w.jpg

旧时磨刀匠多为社会底层劳动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工作时假如遇见善的主顾,主人会热情主动赠送的食物、茶水;遇到性格急躁、气量狭小之人时,磨刀匠还要遭遇嘲讽和白眼,忍受刁难和委屈。

如今,在大多数城市的街头巷尾,已经很难再见到旧时磨刀匠的身影,只有在一些老旧社区、乡村集市,还能偶尔看到他们的踪迹。这些坚守的磨刀匠大多年事已高,他们的存在,如同一个个活着的“历史标本”,提醒着人们那段逝去的岁月。虽然磨刀匠的职业逐渐消失,但他们所传承的工匠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