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行当“剃头匠 ”

周泽朴
2025-11-08

便民行当剃头匠


剃头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职业,最早起源于清朝'剃发令'政策。旧时该职业分为坐店经营与走街串巷两种形式,而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曾是旧时市井特色景观


860.jpg


“上摸君,下摸臣,能摸武官能摸文。文武百官都敢摸,别说百姓和平民。”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是对古老的传统手艺人剃头匠形象生动的描摹。


R-C (4).jpg


在以前,理头发的人不叫理发师、造型师,叫剃头匠,理发一般也不用去理发店,一根扁担、一套工具就可以完事儿。随着时间流逝,如今这门老手艺已经渐渐远离人群。对老一辈的人来说,剃头匠的精湛手艺让他们记忆犹新,成为珍贵回忆。


OIP-C (3).jpg


说到剃头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称为“栉工”,主要负责梳理头发、修剪胡须,服务于贵族阶层。但真正形成规模化的职业形态,后来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朝廷颁布“剃发令”,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制男子剃去前额头发,留发编成辫子。这一政策直接催生了剃头行业的繁荣,剃头匠这一街头走卒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职业,当时称为“剃头挑子”,一头挑着烧热水的铜盆和炭火,另一头挑着工具箱和木椅,走街串巷,吆喝揽客。


v2-92ee63e78688645fc0ce21cd9864d4d6_1440w.jpg

IMG_20251103_105204.jpg

旧时剃头匠走街串巷时会使用一种名为“唤头”的物件,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秸结一个把儿,另一头两根铁微张,全长大约40厘米,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12厘米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听到响声的人们就知道理发的来了。


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瓦解,“剪辫子”成为时代风尚,剃头匠的服务内容也随之变化,从“剃发留辫”转为修剪短发、平头、分头,女性理发需求也逐渐增加,剃头铺开始出现固定店面,称为“理发店”,但街头流动的剃头匠依然活跃在市井之间。

   

IMG_20251103_105423.jpg



剃刀是剃头匠的“吃饭家伙”,分为“直剃刀”和“折叠剃刀”,以直剃刀最为传统。每次开工前要用磨刀石打磨,使用后用布擦拭干净,涂上机油防锈,有些老师傅的剃刀用了几十年,刀刃依然锋利如新。剃刀的使用讲究“稳、准、轻”,手腕发力要均匀,贴着皮肤轻轻滑动,既能剃净毛发,又不会划伤皮肤,这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

铜盆用于盛放热水,材质多为紫铜或黄铜,导热性好,保温效果佳。剃头前,师傅会将热水倒入铜盆,加入少许香皂或洗发膏,搅拌出泡沫,用毛巾浸湿后敷在顾客头上,软化毛发,便于剃刮。铜盆经过长期使用,表面会形成一层温润的包浆,透着古朴的韵味。


1417944_20210330125924302020_0.jpg


此外,还有剪刀、梳子、刮脸刀、毛巾、香皂等工具,每一件都看似普通,却在剃头匠的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传统剃头行业的“装备体系”。


bee20b826b5093a93a07.jpg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尚美发店遍地开花,烫发、染发等新潮服务占据市场,传统剃头匠生存空间被挤压,如今仅在部分老城区、乡镇或公园角落,才能见到坚守的老师傅。

剃头匠这个古老的行当,一个地位相对卑微的行当,脏了自己体面别人的工作。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虽然不在被大众需要,但它所承载的技艺和价值内涵值得人们耐人寻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