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洞看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2025-10-23

从青年洞看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如今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有这么一条“人工天河”在太行山上流淌,它的出现改变林县十年九旱历史的苦难历时,更孕育了震撼人心的红旗渠精神。


IMG_20240510_150031.jpg


在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中有这么一段工程段就是青年洞,它是红旗渠工程中最艰巨、最具象征意义的核心标段之一,但它的苦难的克服恰是这一伟大精神最生动、最鲜活的具象载体。如今,坐落于文博园中的红旗渠精神馆,该馆用实物、图文资料场景再现,将青年洞所承载的精神密码转化为可学、可传的文化坐标,邀请每一位参观者来感受红旗渠的精神文化。


35B30A9CC70627E7DF4339CD39E_072F7E3C_148A7.jpg

335e1efc4ed48eba3411403479cb0194.jpg


19602月,当红旗渠工程进行时却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因难等问题的到来,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工程面临被迫停工的困境。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他们平均年龄仅23岁的青年突击队员主动请缨,奔赴太行山最险段——任村公社卢家拐村西的岩壁,开启了青年洞的开凿征程。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他们以实践践行愚公移山精神。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1961715日将洞凿通,完成了红旗渠建设段位的关键工程。


微信图片_20251023091926_254_56.jpg

微信图片_20251023091928_255_56.jpg


青年洞与红旗渠精神的联结,并非简单的工程与口号关联,而是精神内涵在实践中的深度淬炼与具象化呈现。它以实践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核心底色。青年突击队员在岩壁上留下的每一道凿痕,都是对“等”的思想坚决摒弃——没有水泥,就用当地石灰、黏土自制“代水泥”;队员们甚至自带工具、口粮,不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其二,它彰显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在青年洞施工现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分工不分家”的集体力量:有人负责凿岩,有人负责清运石渣,有人负责烧水做饭,甚至女队员们也组成“铁姑娘队”,与男队员一同攀爬悬崖、抡锤打钎。更有队员为保护战友,用身体挡住滚落的岩石;有新婚夫妇推迟婚假,双双投身隧洞建设,面对岩石坚硬、易塌方的难题,青年队员们没有蛮干,而是反复研究地质结构,创造出“竖井开凿法”——从山顶向下打竖井,将隧洞分为多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风险。这种“敢想敢干不蛮干”的智慧,让红旗渠精神不仅有“苦”的底色,更有“巧”的亮色。


1722216534020.png


可以说,正是青年洞的建设实践,让红旗渠精神有了温度、有了重量、有了可触摸的质感。随着时代变迁,红旗渠的灌溉功能或许会因水利设施的完善而调整,但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却愈发珍贵。


微信图片_20251023091925_253_56.jpg


如今,为了让这份精神可传承,文博园中的红旗渠精神馆应运而生。因为文博园本身就是一个集文化传承、教育研学、精神熏陶于一体的平台。在这里,红旗渠精神不再是孤立的展览,而是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沉浸式精神教育基地”,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