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吾辈当自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当这首《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那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便如潮水般涌来。1931年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是全体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却的国耻家恨。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逐渐强盛,但其残留的封建掠夺本性与新兴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相结合,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0世纪初,日本已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东北,这里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令其垂涎欲滴。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将中国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侵略方针,这便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此后,日本加紧在东北的军事部署,不断制造事端,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1931年6月的“中村事件”和7月的“万宝山事件”,便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摩擦,为其大规模侵略东北做铺垫。
日军强迫中国人下跪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收到路轨被炸的报告后,当即以关东军代理司令官、先遣参谋的名义,向关东军部队发布进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的命令。各路日军向北大营发起猛烈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不予抵抗”,短短4个多月,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2月,东北全境落入日军之手,日本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为人间地狱。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百姓惨遭杀害,家园被摧毁。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间,东北就有数十万同胞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他们控制了东北的工业、农业和商业,将东北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以支持其侵略战争。东北的农民被迫缴纳高额的赋税,土地被强占,生活陷入绝境。同时,日军还推行奴化教育,妄图磨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让他们成为任人宰割的顺民。在日军的残暴统治下,东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从未屈服,始终坚持着反抗斗争。东北各地的义勇军、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它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他们缺衣少食,武器简陋,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斗争。
如今,“九一八”事变已过去90多年,但这段历史如同一座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必遭欺凌。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中国因为积贫积弱,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更不能忘记,为了抗击侵略、保卫祖国,无数先烈们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