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所有奋斗在岗位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教师节,是一个承载着敬意与感恩的节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其深远的中华文化也诞生了宝贵的教育思想,这里面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自我精进,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观念影响后人被推崇。再到如今家风家教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体现了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
我们国家自古对教育的重视自古便刻在文化基因里。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打破贵族教育的垄断,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创办私学让平民子弟也能走进学堂。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用“因材施教”的智慧,为后世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到了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振聋发聩地写下“古之学者必有师”,直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再次强调了教育与师道的重要性。韩愈所处的时代,官学与私学并行,文人墨客多以教书育人为荣,宋代苏轼在各地任上也不忘整顿学风。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让唐宋不仅有诗词的璀璨,更有文化的传承与人才的辈出。
宋代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将“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接物之要”写入学规,让教育从知识传授延伸到人格塑造。那时的书院,不仅是读书治学的场所,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殿堂。陆九渊、王阳明等思想家也以书院为阵地,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让“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教育实践——这种“育分”更“育人”的理念,穿越千年,与今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近代以来,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浪潮中,教育被赋予了“开民智、强国力”的使命。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培养近代工业与外交人才;到戊戌变法后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纳入课程;再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每一次教育的变革,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民素质落后经济和文化水平高度赤贫,“重视教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让更多工农子弟走进课堂;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于是“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共识,恢复高考更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国民文化素质整体提高,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教育普及之路,背后是国家对“好老师”的大力培养——因为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有好的国家未来。
新时代的我们继续弘扬中国优秀经典文化
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这“第一任老师”的教育理念,恰恰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的智慧。从《颜氏家训》中的“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到《朱子家训》里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传统家风家教本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的校园里,依旧有无数“好老师”践行着千年传承的师道,他们或许没有古代圣贤的名气,但他们用着丰富的学识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延续着中国教育的薪火。教师节虽然是一个节日,但展现出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今天的“教育公平”,从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如今的“立德树人”,从古代的书院讲学到家校共育的现代模式,变的是教育的形式与手段,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四季青文博园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致敬——致敬他们用知识浇灌成长,正是这份坚守,终将让一代又一代青年从“思想上成为新一代的年轻人、知识上成为富有的富二代”,让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