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困顿
走进文博园看着那些珍藏着历史记忆的抗战时期的物件,锈迹斑斑的大刀、布满裂痕的长矛、磨损严重的旧水壶……每一件展品都是无声的见证者,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在日军的扫荡和国军的围剿导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难题。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军队的武器弹药供应进行严格限制和克扣,同时,日军对根据地实施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试图切断一切物资来源。在这样的困境下,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极度匮乏,枪支弹药奇缺,许多战士只能手持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上战场。
但是一切战斗应当有必需的物质保证和最好的战斗决心,如果没有为执行此决心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准备,则难以得到胜利。
为克服重重困难,我军根据当时的斗争环境和条件,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一面应对日军占不断对农村进行“扫荡”,掠夺粮食和其他生存物资,一面应对并对日军对我军民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我军在供给难、需求大、补给少的情况下,积极进行应对、调整策略围绕着必须要完成的3个核心任务: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筹措物资,保障军需。
在文博园里陈列的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大刀,看似普通,却是战士们最信赖的“伙伴”。这些大刀大多由根据地的铁匠们用简陋的工具锻造而成,材质和工艺都十分粗糙。但就是这样的武器,即使在没有枪没有跑的情况下,在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中,成为了战士们与敌人近身搏斗的利器。战士们挥舞着大刀,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坦克、机枪,用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书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在看那些布满锈痕的长矛,同样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长矛的杆大多是木制的,矛头则由铁片打造。在战斗中,长矛常常容易折断,但战士们依然将其视为重要的武器。对于缺乏枪支弹药的他们来说,每一件武器都是宝贵的战斗资源。在游击战中,长矛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手持长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博物馆里展示的一枚枚土制地雷,就是抗战时期军民兵的杰作。这些土制地雷虽然比不上正规军的制式武器,爆炸威力虽然有限,但在战斗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敌人造成了一定的杀伤。而且,制作相对简单,可随地取材,利用废铁、玻璃、石头等制造地雷,工省价廉,可以量产,满足了军队的作战需求。
除了武器装备简陋,后勤保障问题也十分严重。粮食短缺是根据地军民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由于日军的烧杀抢掠和经济封锁,根据地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各个根据地军民的积极行动起来。战士们在战斗之余,拿起锄头开荒种地,种植小米、高粱等农作物。老百姓则为人民军队尽可能捐献和帮助自己的人民军队。在极端情况下不起眼的小米,这种耐旱、易生长的作物,也成为了军队的主要口粮。“小米加步枪”,生动地概括了当时军队的生存状态——靠着有限的小米维持生计,拿着简陋的步枪与敌人战斗。
晋冀鲁豫边区的粮票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我军根据地为保障军需民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的粮票制度。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但“小米加步枪”所蕴含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旧有的国际体系逐步走向瓦解的特殊时代,新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前途未卜各种问题繁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学习历史、寻找可学习、可借鉴的案例,从而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