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中国农民生活
老话常说,“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我们国人一直以来,老百姓都把吃作为一件重要的事。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了,我们每每看到电视剧中出现的琳琅满目的美食,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过去的古人尤其是老百姓他们究竟会吃些什么呢?
我们翻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收录了一首长诗《七月》。它属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的《豳风》,也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这几句诗句详尽地描绘了农夫一年内的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更把他们生活的的贫苦说的明明白白。
在《七月》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农夫们在夏秋时期的主要食物:农历六月,吃“郁”和“薁”,七月,煮“葵”和“菽”,八月把树上的枣打下来。十月收获稻子,酿成酒留到春天开启,给贵族中年长的老者享用,愿他喝了会长寿。七月到了吃瓜的时节,八月摘葫芦,九月捡拾“苴”,采摘“荼”,砍“樗”。简单的诗句,但是里面这些名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会觉得很陌生:这些都是什么食物?我们现在还能吃到吗?
郁李
首先说说“郁”这种水果“郁”现在的名字叫郁李,是蔷薇科樱属植物,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公园、路边看到。它的树干一般高1.5米左右,春天会开出云霞一般美丽的粉色花朵供人观赏,不少人对它的花和樱花、桃花“傻傻分不清楚”。郁李的果实是红色的,有些像小樱桃,因为味道相当酸,已经很少有人去吃它了。
冬葵大豆
我们看看“葵”和“菽”这些我们祖先曾吃的蔬菜,在《七月》中农夫吃的“葵”不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向日葵。向日葵原产于美洲,传入中国已经是明代中后期的事。这里说的葵现在的名字叫冬葵,有的地方也叫它“冬寒菜”,在白菜出现之前,它是各地都爱吃的百菜之王。新鲜的葵菜叶子煮熟后口感有些粘滑,适合做成菜羹,也可以腌成咸菜。唐代以来,它的种植逐渐减少,到明代以后已经不那么为世人熟知了,不过,现在在四川、江西、湖南等地的菜市场上仍然能看到它。“菽”原意是大豆,但农历七月的北方并不是收获大豆的时节,这里的“菽”代指大豆的叶子,古代也叫“藿”。在食物短缺的上古时期,植物可以吃的部位都不能浪费。由于大豆叶有细毛,吃起来口感很差,长期以来是穷人的食物,古人把它和野菜“藜”并称,用“藜藿”指代粗茶淡饭。
菜瓜和葫芦
“瓜”和“壶”我们现在也不陌生,甜蜜的大西瓜、爽脆的黄瓜、又香又面的南瓜、清香的丝瓜,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有些口味别致的人还专门爱吃翠绿的苦瓜。但是,它们都不是《诗经》中的瓜,因为在先秦时期,这几种瓜都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吃的瓜,只有几种选择:甜瓜、菜瓜和冬瓜。《诗经》中的另一首诗描绘了当时人种瓜的场景:“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瓜是种在田埂上的,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采摘下来后,除了现吃,还要腌制起来留到冬天。结合收获季节和食用方式,这里提到的瓜很可能是菜瓜,现在还有种植。它味道比较淡,长得有点像黄瓜,但比黄瓜要长得多,一般用来腌酱瓜。
“壶”则是葫芦,它的用途很多,可以晒干了做容器、做水瓢,还可以在游泳的时候绑在腰上增加浮力,类似于现代的救生圈,叫“腰舟”。有的品种在鲜嫩时候可以做菜吃,直到今天仍然会在餐桌上看到它,叫“瓠子”。
古代的田园生活并不是小说里讲的人间天堂,在漫长的几千年里,饥饿才是始终伴随着劳苦底层大众真实的写照。在中国古代一日两餐制是一种饮食主流那怕是历史上颇为富庶的宋朝也是如此。
接着看“薪樗”的解释不一,最常见的解释是“樗”是臭椿树,臭椿树分布广泛,生长非常迅速,但木质疏松,味道也不好闻,只能砍来烧火。
看完这些我们时而熟悉时而陌生的蔬菜,可能我们会觉得当时的百姓过得寒酸,但他们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去记录这些果蔬的,因为这意味着今年可以靠它们糊口,不必忧愁生存。如今往事过千年在回顾这些名字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古老的农业时代生活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