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里的科学智慧

周泽朴
2025-06-05

芒种里的科学智慧

每年6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是芒种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天气渐热、白昼渐长,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因谐音忙种而得名。芒种以独特的气象密码,向世人传递着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的古老智慧。这个时节,小麦成熟的金黄灿烂,梅雨到来使空中更加氤氲朦胧


633.jpg


芒种时节,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达到阶段性高峰。由于太阳直射点持续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时长超过14小时,充足的光照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天然能量。以黄河流域为例,芒种期间日均日照时数可达8-10小时,比春分时节增加约20%。强烈的太阳辐射转化为地面热量,使得气温迅速攀升,全国平均气温较立夏节气升高3-5℃,华北地区最高气温常突破35℃,形成"干热风"天气。这种热量累积过程,既是小麦灌浆成熟的关键,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


5a7cf6a5ad1240d5ace0980aaa97c587.jpg

民用扇车清除清选粮食

芒种处于东亚季风活跃期,夏季风的进退直接决定着当年的气候格局。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雨带迅速北推,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南旱北涝";若夏季风偏弱,则雨带停滞在南方,导致"南涝北旱"。这种季风系统的动态平衡,要求农耕文明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对机制。古代先民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等农谚,用以预测天气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此时,小麦进入成熟收割期,而水稻、玉米等夏播作物迎来最佳种植时段。不同作物对气象条件的响应差异显著:小麦成熟需要充足光照和适度高温,而水稻插秧则依赖稳定的水源和适宜的水温。


aa470fc46c90b0664fcbbce09c5cb2c0.jpg

db00ac828aa647fdb2caabda51878cb1.jpeg

麦绰收割麦子

芒种时节最著名的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揭示了积温对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则反映了风向与降水的关系。现代气象研究证实,东南季风的加强往往伴随水汽输送的增加,预示着降水概率的提升。这些农谚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规律的精准把握,至今仍在指导着农业生产实践。


u=846156523,3742373874&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g

u=1114820525,2843669942&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g


同时,在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规律的精准把握 为应对芒种时节复杂的气象条件,先民也根据生活的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发展出一系列与之相适应性的生产技术。在北方,有些地区为防范干热风危害,农民采用适时灌溉、喷洒草木灰等措施,降低麦田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在南方,针对梅雨季节的渍涝问题,发明了垄作栽培、开沟排水等技术,有效改善土壤通气性。这些技术创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条件的主动适应,彰显了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芒种是先民对自然规律的科学把我和认识的具象化的表达,在芒种节气下人们在尊重自然变化下进行生产生活对于今天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了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