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里的千年文化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这首词说到的节日就是我们熟知的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它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人们对端午节起源有不同的诠释,如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而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并使屈原成为我国为数不多、以节日来纪念的历史人物。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躲午节、当五汛、解粽节、粽子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屈原画像
在朝代的变化中到了汉代,端午被赋予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这位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与端午原有的驱邪避瘟主题融合,让节日从自然崇拜升华为文化符号。民俗学家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指出,端午的本质是“夏至节的变形”,但经千年演化,它已成为承载家国情怀、家族伦理的文化容器——北方系五彩绳祈愿安康,南方包粽子寄寓思念,楚地赛龙舟呐喊震天,不同地域的习俗像丝线般编织出端午的文化经纬。
饮雄黄酒
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端午时期恰值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气至极盛,从气候看,长江流域进入梅雨期,潮湿闷热的空气里,艾草的香气仿佛是自然馈赠的清新剂;北方虽少雨,但高温初显,古人们在这一时期饮用雄黄酒、食五毒饼,以辛香之物驱散体内湿气,这些习俗暗合中医“冬病夏治”的智慧。
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对农耕文明的我们而言,端午是重要的物候节点。农谚有“端午晴,好年成”“五月节,稻花黄”,此时水稻拔节、小麦灌浆,农人在龙舟鼓点中祈愿风调雨顺。而对现代人来说,端午的气候印记更像一种身体记忆——剥开粽叶时指尖的微凉,艾草挂门前散出的清苦气息,甚至梅雨季衣物上的淡淡潮气,都让这个节日与季节的律动紧密相连。气象学家曾指出,端午前后的强降水和高温,客观上推动了“躲午”“避暑”等习俗的形成,人与自然的互动,在节日中化作具体的生活仪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典故。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如今屈原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节和内涵以及延申出来的文化由过端午节这种特殊方式继续被后人继承发扬。
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四季青文博园带着祝福,祝福全市人民端午安康,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