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怀旧馆遇见难忘的甜味

周泽朴
2025-04-29

在城乡怀旧馆遇见难忘的甜味

推开城乡怀旧馆的大门,一股带着岁月温度的风轻轻拂过面颊。褪色的海报、斑驳的桌椅、泛着黄光的煤油灯……每一件老物件都像一位沉默的故事讲述者,而最令人心尖一颤的,是玻璃柜里静静停放着的"冰糕自行车"——那个属于一代人的清凉符号,正带着一代人的童年快乐,在时光里轻轻摇晃。


微信图片_20250427160357.jpg


在没有空调的轰鸣,却有蝉鸣织就的天然白噪音的夏天。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听到远处传来"冰棍——三分钱一根"的吆喝声。那声音像一颗薄荷糖,瞬间驱散暑气,小伙伴们攥着皱巴巴的零钞,光着脚丫在青石板路上狂奔,鼻尖早被冰棍箱里飘出的甜香勾住。


微信图片_20250427160402.jpg


咬一口手工冰棍,凉丝丝的甜在舌尖炸开,奶香味裹着冰碴儿,顺着喉咙滑进肚子,暑热瞬间消了大半。孩子们舔着嘴角的糖水,把冰棍棍含在嘴里吮到发涩,还要比一比谁的棍儿更光滑——那是物质简单却满心欢喜的年代,一根冰棍就能撑起整个夏天的快乐。


冰棍.jpg

下载 (2).jpg

冰棍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冰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孩子们为了买一根冰棍,可能会省下零花钱、捡废品。这种为了冰棍而努力的过程,不仅体现了童年的纯真与奋斗,也增添了冰棍本身的情感价值。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吃的冰棍全是由各个冷食店自己做的。大部分的冰棍连包装纸都没有,用的是生水熟水也不知道,更不用说设备消毒了。因此,冰棍的卫生质量很难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冰棍的生产制造进行了大力整顿和改进。在食品厂制作冰棍的车间里,工具、原料都经过科学的消毒、处理,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抽样检验合格后才准出厂。在冰棍的口味和价格方面,生产厂家也特别考虑大众的需要。采用降低价格,提升质量,面向大众薄利多销的方式但即使是这样也出现了供不应求。


v2-85079406277cb6ae2a2cd08122173967_r.png


为什么冰棍总能让人红了眼眶?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那时候,家里的大衣柜是"奢侈品",电视机要好几户人家凑在一起看,可孩子们趴在窗台上看星星时,总能指着银河说出自己的梦想:"我以后要当科学家,让冰棍永远不会化!""我要开个大商店,里面全是巧克力冰棍!"


微信图片_20240823154836.jpg

47f18f331d79415bdbdb5ac76b6447b.jpg


当我们看着玻璃柜里的冰糕自行车,看到的是过去的时光更是过去人们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快乐,在平凡的日子里种出期待;而今天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书写着关于"明天会更好"的故事?那些在冰棍甜香里学会的道理,从未过时:只要心怀热爱,肯为梦想流汗,每一份努力都会像融化的冰棍一样,在岁月里留下清甜的痕迹。

五月将至,不妨走进怀旧馆,摸摸那带着岁月温度的用具,在老物件的光影里,找回那份被时光冲淡的纯粹。当你在这个环境中停留,或许会突然懂得:过去从未远去,那些在艰苦岁月里依然闪烁的乐观与希望,更是一个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的自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