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下的中国衣食

周泽朴
2025-04-16

粮票下的中国衣食

衣食住行对于如今的我们是小事但在中国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是愁人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稳定粮食供应,1953年国家启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并于1955年正式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也陆续推出 ,形成全国+地方两级配给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粮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现金结合使用,居民凭户口簿定量领取,按工种年龄分配不同额度。全国通用粮票可在跨省流动时使用,地方粮票则仅限省内流通。于是那时期的人们出门办事,不带足粮票是无法生存的,粮站买食物是粮站有什么,你就买什么。真的是有钱都买不上吃的。


1667478139733916.jpg


那时的中国百姓的衣物,正常情况下,不分大小口,每人每年一丈二尺。有时候的时候一年只发了一尺七寸或一尺八寸。为此一般家庭内部按不同需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统筹考虑使用。年岁大的人衣着不必讲究,多半不添置新衣,省下布票给年轻人用。所以在一户人家有好几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就会先给老大添新衣。老大穿旧了,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穿……衣服破了是不会丢弃的,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以致补丁垒补丁是常见的事,百货店有时推出零碎布料,一尺几、二尺几不等;众人纷纷排队抢购。零碎布料可以做鞋,或拼起来做内衣内裤


v2-0122b95afae66e849741fcb84d7c00e7_1440w.jpg


尿素裤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国家那时从日本进口化肥“尿素”,由于尿素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城乡居民衣服不够穿可以打补丁,而农村农民缺衣少食,为解决缺衣   没有裤子穿的问题就把用完后的尿素袋子染一染,做一条裤子,就是“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


微信图片_20250416095325.jpg


还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某个城市,猪肉刚开始还买四角几一斤,后来涨到七角几一斤。买肉的人很早起来排队去肉铺子等啊等。天亮了,开门了,卖肉的来了,于是人头攒动,但是猪肉很快就没有了,店铺说卖完了。后面排起长长队伍等待许久的人们气的不甘心,不满意,便骂声不断。于是屠夫不高兴了,将手中屠刀咣当一声掷于肉案上,大声嚷嚷起来:彼此发生了纠纷。为此食品公司也动脑筋想办法,将猪肉分割成二两五钱一份,以篾编小盘盛起,排队购买者每人只准买一份。能买到肉的人多些了,但只有二两五钱。即使这样到了最后还是有人买不着。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生产端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经济活动被国家计划安排,这种机制虽然保障了粮食等生活物资的基本供应然而这种体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活力受到抑制。例如,国有企业只注重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出来的生活用品会出现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


R-C (1).jpg


看到这里不禁总会感叹那时候的国人真实不容易呀!直到改革开放的出现它犹如一声春雷,为中国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市逐步开放市场,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快速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粮食生产逐渐市场化,1993年全国取消粮票制度,标志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完成。


9b492002264e23a5a82f783271787a7f.jpg

5cc461821d6941108086ca13d1851a04.jpg


粮票的存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当时物资短缺的现状。在那个时期,粮食产量有限,国家通过严格的计划分配,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虽然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它见证了中国人的生活变迁见证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记录了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历程,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追求品质的巨大跨越。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是社会进步、文化交流和人民幸福感增强的集中体现。

分享